今年6月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,机器人和AI算力成为科技圈最火的两大焦点。大会现场,人形机器人灵活操作、语音交互流畅,几乎让人分不清真人还是机器,智元机器人还能精准抓取到毫米级别,不少全球科技巨头发布了投资计划。
在展区里,多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现场端盘递水,甚至可以用98%的准确率听懂语音指令,应答流畅,还能通过机器视觉和运动控制算法,把装配部件误差精确到0.01毫米。这背后,离不开算力的巨大提升。“讯飞星火”大模型训练集群,凭借自主研发的AI加速芯片,已经支撑万亿级参数模型,用在教育、医疗领域。还有国内超算企业“曙光星云”,算力集群性能超过1EFLOPS,为大模型训练和机器人应用打下坚实基础。
国家和地方对算力基础设施投入也越来越狠。上海最近发放了6亿元算力券,企业租用算力最多补贴30%,不少中小企业甚至拿到了全额减免。以机器人行业为例,如今很多工厂用上了边缘算力解决方案,单台机器人自研控制器达到20TOPS,还能多轴协同和实时数据处理。在3C精密制造、汽车装配、物流分拣等场景,协作机器人不仅能自主导航,还能用多模态交互技术完成复杂检测和质检任务。不只是本地企业,LG、特斯拉、京东物流等国际和行业龙头也纷纷下单订购。
技术大跨步的同时也有风险。去年有专家提出“算力就是国力”,但部分进口算力芯片,比如英伟达H20,最近就因安全隐患被国家有关部门约谈。这种背景下,实现国产AI芯片和算力服务的自主可控,被大家看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。一些本土企业针对工业、医疗到深海等特殊应用场景,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算力和AI解决方案,有的特种机器人甚至能在核工业现场做到小于10毫秒的超低延迟自主作业。
来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和AI算力赛道的融合,让机器人不再只是“机械手臂”,而是能语言交流、学习决策,还能在工厂、医院、核电站等场合独当一面。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只是炫酷表演,更是产业升级的强心剂。人工智能加速落地,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效率提升、生活便利。对于企业和从业者来说,把握这一波技术变革,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未来这些智能“伙伴”还会出现在多少意想不到的地方,确实让人充满期待。